艺术

首页 >  艺术 >  新疆传统乐器:新丝路上的工艺名片

新疆传统乐器:新丝路上的工艺名片

更新时间:2018-11-29     发布者:李佳慧     查看:1190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每逢喜庆节日,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就会在街头庭院摆开乐队,用苇茄和胡琴演奏起欢快悠扬的当地乐曲。“城角高台广乐张,律皆夷则少宫商。苇茄八孔胡琴四,节拍都随击鼓镗。”这首《回疆竹枝词》是1845年民族英雄林则徐从新疆任职奉召回京候补途中,在托克苏的托玛回庄借宿时记录的生活场景,其中提到了维吾尔族乐器。

托玛回庄,就是今日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享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誉。“十步之内,必有工匠。”百余年来,加依村“萨孜其”(乐器制作匠)人才辈出、佳音绕梁。笔者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加依村,寻找乐器制作手艺人,感受这古老村落的民风民情。

这是一座风格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的小院,门楣木牌上的“手工乐器制作销售专业合作社”一行字非常醒目,边上还有块木牌写的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乐器制作专业户”“旅游指定家访点”,主人阿不拉·依不拉音是一个壮实、厚道的汉子,跟随阿不拉·依不拉音,笔者来到了位于院里一角的乐器制作室,半面墙上悬挂着还没装弦的都塔尔和弹拨尔,偌大的屋里堆满了各式乐器的“肚子”和“脖子”,几个手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手里的活计。

“一把上好的乐器从选材到制作完成费的时间可不少,需要精雕细琢。”阿不拉·依不拉音拿起一把刚做好的都塔尔仔细端详着。都塔尔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颈、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他指着“大水瓢”共鸣箱告诉笔者,这是乐器制作中难度最大和最关键的部位,需要用十几块两端窄、中间宽的木板条拼接而成。最好的都塔尔必须要用桑木,因为桑木的柔韧性比较好,在弯曲的过程中不容易断,而且用桑木做的都塔尔声音也最好听。“首先要把木条用水泡,然后再用火烤,慢慢弯成所需要的弧度。这样制作出的共鸣箱,不会变形,不会裂开,不会炸漆,不会走音。重要的是,越放音色越浑厚。”阿不拉·依不拉音介绍。而都塔尔的“脖子”(琴颈),则是从一截桑木开始,通过凿、雕、刻几道工序成型的,“劲儿大了会挖穿,劲儿小了挖不动,关键都要靠手上的力道。”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这件乐器的成功还是失败,这也考验着匠人的手艺,而所有的尺度都把握在匠人的手中和心中。

一把都塔尔,不仅是件乐器,还是一件传世的艺术品。进行精深加工,首先要在都塔尔的琴身上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刻出相应的小凹槽,将事先加工好的骨头或牛角用小刀切成一块块细至1毫米或2毫米的贴片;其次用黑白贴片依着图案镶到凹槽中拼接成各种图案,用锉子将突出的部分锉平;最后用砂纸打磨。“你看这把都塔尔,花了半年时间才做成,仅镶嵌装饰物就用了两个多月。虽然这些工序枯燥乏味,但好马配好鞍,心血都在手艺里。”阿不拉·依不拉音给我们展示他制作的精品都塔尔,都塔尔上流畅的花纹、精致的琴弦、华丽的骨质雕刻,传达着难以言说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匠人精神,他轻轻抚摸着乐器,透着无限的爱惜。

“我会制作近20种民族乐器,乐器的每一道工序都很烦琐、单调,想要做好一件乐器,需要沉下心来。”阿不拉·依不拉音家世代做乐器,到现在已有200多年历史。阿不拉·依不拉音生于1979年,从小耳濡目染,对乐器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十来岁开始,他就跟随父辈学习手艺,心灵手巧加上勤奋刻苦,还有发自内心对这项手艺的喜爱,让阿不拉·依不拉音的技艺长进很快。2013年他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由于制作乐器出了名,阿不拉·依不拉音的家变了样,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不但有乐器制作室,还有专门的乐器展示厅。不同于老一辈艺人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阿不拉·依不拉音有了更多想法。

阿不拉·依不拉音拿出全部积蓄,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作为生产车间,与5个常年合作的手艺人共同出资15万元,在2014年成立了“嘉音加依乐器合作社”。2015年3月初,他在新和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聘请了几个精通电子商务的大学生,注册了“天籁嘉音民族手工乐器合作社”电商平台。“想不到我们这古老的手艺,也能连上互联网,真是神奇啊。”阿不拉·依不拉音感叹。

农家院里,手艺人手中的刨子和凿子在木头上发出“嗤嗤”“咚咚”的声音,妇女做乐器活儿的说笑声,孩子们兴奋的喧闹声,琴弦试音的悠扬小调声,融在一起汇成了欢快的交响乐,回响在加依村的上空。加依村给笔者的感觉很美妙,质朴典雅的古龟兹风格房屋街道、古色古香的乐器展示中心、自然灵动的小桥小溪,伴随着悠扬清新的音乐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使整个加依村充满了诗情画意。

文脉绵绵,曲声幽幽,没有乐器,就没有加依村;没有制作技艺的传承,加依村就会失去灵魂。正是有阿不拉·依不拉音这样的手艺人群体,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肩负历史的使命,带动着古老技艺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新疆传统乐器制作技艺成为新时代丝绸之路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文化传媒网原创  责编:王娅玲




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文化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文化观察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 专家称比萨斜塔没以前那么斜了

下一篇: 《章草通论》出版 全面解读“章草两诀”

评论
评论列表
客服电话:0371-6575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