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首页 >  艺术 >  刘海永:用故纸拼出古城开封的背影

刘海永:用故纸拼出古城开封的背影

更新时间:2019-03-04     发布者:李博     查看:1750     来源:大河报

CqgRLlx2TRiAWVYMAAAAAAAAAAA894.400x280.jpg

 刘海永在讲解开封的历史

  近日,开封市组织对中山路街景整治举行了专家论证会。中山路的前身是北宋汴京城的御道,是开封城千年不变的中轴线,这条道路的街景建设对开封意义重大。参会专家有考古专业的大学教授、城市总规划师、文学博士、奥运会徽设计者。唯有42岁的刘海永,非但没有耀眼的职称和头衔,甚至没有相关的职业身份。

  刘海永是一位民间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者。2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搜集开封近当代史资料。从2015年开始,刘海永陆续出版了《一座城的民国记忆》《一座城的人文秘境》《一座城的美食风情》《餐桌上的宋朝》等多部讲述开封历史文化的著作。

  日前,记者采访了刘海永,听他讲讲如何痴迷于故纸堆中,一枝一叶地搜集整理城市历史文化的故事。

  到废品站的废书堆里翻找开封的文献

  1995年我从杞县考上开封师专艺术系美术专业,那时我18岁,第一次来到开封。刚开始还有些失望——这座城太破了。后来发现看着很破败的一个个街巷,但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上千年,里面有很多名人趣事,甚至是近现代历史事件的现场。这让我充满了好奇。

  我上学时经常到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去抄文献,手抄《守汴日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明李光壂撰),用硬皮本一字不落记录下来。后来去书摊,上世纪90年代中期龙亭东湖开了个星期天市场,还有河南大学西门,都有十几家旧书摊,我在那儿开始找一些关于开封的书籍。

  我大规模地去搜集这些史料,从寻找一本书开始。我打听到有一本书叫《开封近代建筑史略》,1992年的油印本,但这本书问了很多人都没有。短短20年的东西,就已经找不到了。而看开封的老建筑,必须得看这本书。

  通过这本书的寻找,我发现开封的地方文献不仅仅是官方修的那些志书,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文献记载。把这些东西汇集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开封。

  最艰苦的时候,我跑到废品站堆积如山的废书里,一本一本去翻找开封的文献,满脸都是灰尘,从十几吨的书中找到几本开封的东西。有时候我得到消息说“今天晚上拉来一车东西,可能有一些开封资料”,我就在那等,饭都不吃,买个烧饼,这样你才能得到东西。我觉得这都是使命感,谁也没教我,谁也没引路,只是愿意这样做。

  有些东西错过了再去找就没有了

  2004年前后,我开始从网上买各类关于开封的史料。对于实物,我注重收集容易保管的纸质品。比如纸片,过去电影院的座次表、票、照片,各种票证,公园老的门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票糖票,只要是上面印着“开封”都收集。厂志收集有上千本,很多厂子都没听说过。还有行业志,包括税务、工商、教育,甚至有办事处志,大的就是一些区志、市志,都是成套成系列的。

  有些东西错过了再去找就没有了。大概是五六年前,一个老先生拿了一本1948年编的《开封市工商资料调查汇编》,记载了开封各个行业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当时要一百五,我嫌贵,第二天我一咬牙准备去买,再也找不到了。

  具体数量没有详细统计过。地方文献大概有8000到1万份,有的很薄,一两张就是一份。我书房里面有10个柜子,还有自行车库里面也几乎堆满了。

  其实我不是为了收藏而收集史料,而是被开封这座城的文化所“俘虏”,收集的根源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这20多年,我的收入,包括我妻子的收入,全都投入了进去。

  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上映,我在开封博物馆搞了一个“中原悲歌——1942河南大饥荒历史图片展”,展出了将近300份图片,图片是一个外国记者当年拍的。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当年曾到一线去采访,他给我提供了很多关于开封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整合,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一砖一瓦都是故事一草一木都是历史

  在收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在开封发生过的鲜为人知但很值得留下一笔的人和事。

  比如,叶鼎洛,江苏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人遗忘了的传奇人物,他和郁达夫、田汉都是好友。上世纪30年代他在开封高中教过学,后来到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国文,就是现在的开封医专旧址。

  叶鼎洛上世纪2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男友》,和郁达夫一样,他思维很超前。郁达夫的作品他给做插图,他又会画画又会写小说,还会填词。

  还有一个人叫鲁耀,领着一帮乞丐,在相国寺是个混世魔王。他看见什么东西都要尝尝,如果这个店家拒绝了,第二天会有一帮人来破坏你的生意。但是大家都白送给他吃,隔夜他会加倍偿还给你。甚至有官员想去“跑官”,没钱也去找他借钱,他就去找商户去借,办成之后,加倍还给商户。这种人物身上有着浓烈的个性和地域色彩。

  这么多年通过反反复复的寻找和阅读,我突然发现开封上下千年的文化脉络都是相通的,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只有通过这些文献的收集和阅读,才可以走入开封的深处。走进去之后才发现,有一种很高大、很伟岸、很耀眼的东西,一点一滴都是文化,一砖一瓦都是故事,一草一木都是历史。

  (口述人:刘海永  采访整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周斌实习生冀冰冰沈美达图片:受访者供图)

 



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文化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文化观察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 故宫天灯万寿灯复原品将拍卖 资金全捐贫困地区学生

下一篇: 在鹤壁,感受最炫民俗风!

评论
评论列表
客服电话:0371-6575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