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

首页 >  文化圈 >  纤维艺术的“材美工巧”

纤维艺术的“材美工巧”

更新时间:2018-11-09     发布者:文化观察     查看:1432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主办的“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引起广泛关注,展出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45个国家和地区共175件作品,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奥加美术馆三个展区同步呈现,构建了学术研讨、创作发展、交流推广三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参展作品以不同材料、不同技法、不同风格、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国际纤维艺术的当代面貌。

纤维艺术的“材美工巧”

纤维艺术的“材美工巧”

  自2000年首展至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经走过18个年头,从原中央工艺美院的光华路校区到清华园,继而走进上海、苏州、郑州、南通、深圳等地,十届展览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逐渐成长为全球极为重要且极具影响的纤维艺术学术平台。

  18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与艺术成为时代的双翼,民族与传统、当代与创新成为核心命题。“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以叠加的学术成果、丰厚的实践创新,作出了切实的解题。纤维艺术以人文的凸显,带来了手工的温度以及手工与多媒介融合中的个性表达。

  参展的纤维艺术作品不仅成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再现,凝聚着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故事,且由于纤维艺术是材料应用的艺术,天然的、人工的材料成为含义丰富的语言,表达着艺术家的观点和态度,科技元素的融入更是推动了纤维艺术的发展。

  返璞归真自天然

  纤维艺术家通常采用的天然材料有:棉、麻、丝、毛等自然界的纤维材料。在此次参展作品中,《冰荷》系列刺绣作品的绣稿来源于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的摄影,由苏绣大师梁雪芳刺绣而成。该作品采用了虚实乱针绣、施针等针法,用棕色调表现了寒冬里凋零的残荷,展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和萧索的美感,让人耳目一新。清华美院服装设计系李薇教授的作品《壁影》,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中的壁画。真丝绡上的图案萧疏俊朗,有着冯虚御风的空灵气质。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凯的作品《山魂》,使用了棉和羊毛形成的特殊肌理来表现冬日里的东北大地,莽莽苍苍,一片雄浑,抒发了对故乡的山峦原野的眷恋之情。

33333

4444

55555

  来自爱尔兰的艺术家Frances Crowe的作品《流浪》使用羊毛手编而成,表达了对当今世界中东地区战乱不断、难民流离失所的关注,质朴的羊毛线变成琴弦,弹奏着悲伤和怜悯的曲调。荷兰的纤维艺术家Ria Van Dijk的作品《Earthlayers》, 采用了贵州的棉布和蜡染工艺,表达了她在贵州旅居时,对当地的山川地貌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回忆。艺术家在使用天然材料创作的过程中,或秉承传统手工技艺,或注入当代艺术理念,让材料脱离自然的形态成为艺术品。天然的材料,带给人柔和亲切、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

6666

  人工材料下的多元诉求

  相对于自然材料而言,这里所谈到的人工材料是指经过化学、物理等方式人工合成的材料和工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吴帆的作品《夜未央》,集庄重和柔美的气质于一体。她将具有象征意味的“官椅和高跟鞋”并置,观者似乎从中能够看到两者之间的对峙和妥协,听到两者之间的辩论,即关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考。

QQ图片20181108141953

  中华女子学院的副教授刘辉的作品《时间2018》,以纤维艺术的形式阐释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她的材料是聚酯纤维和棉线,采用了计算机刺绣和局部手作的工艺,表达了她对自己身份的理解:女儿、妻子、母亲、教师、艺术创作者。纤维艺术对她而言就像一个秘境,在秘境中时间与空间自由切换,她以变化的姿态来经历;又像一本日记,在日记中家庭与事业不停交替,她以多样的身份来体验。

  阿根廷艺术家Carmen Imbach Rigosd的作品《Female Maps》采用了尼龙线和蕾丝,钩织出各种连衣裙的形状,悬吊在空间里。在灯光下疏影斑驳,影影绰绰,突出了女性轻盈的特点。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所选的材料和主题相得益彰,是纤维艺术的一大特点。

  人工材料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许多艺术家积极尝试用人工材料进行创作,有些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人工材料因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常表现出神秘莫测的视觉效果,这也是人工材料作品的魅力之一,即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去细细观摩,一探究竟。

  超然逸出新科技

  此次参展作品中,《太阳雨》由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副教授、纺织与服装设计研究专家姜绶祥博士和独立设计师孙舒共同创作。画面中的几何形,呈现出一个个微风景:有风光雨露,青山绿水;也有渚清沙白,阴晴圆缺。金属覆羽膜的尼龙面料呈现出半透明的效果,似浮光跃金,似静影沉璧。传统扎缬技法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创造出纤维艺术的新维度。

  《生态·信息·生长》是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岳嵩为中国科技馆科技与生活新展厅所创作的一件光导纤维为主体材料的作品,其概念是生态与科技的结合。光导纤维是应用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传导性材料,岳嵩将这种材料与手工锻造不锈钢结合,形成了虚与实、软与硬、纤细与粗壮的对比。闪亮的光纤和其在不锈钢上的反光,形成了绚丽的画面,犹如银花吐焰,火树腾光。高婧的动态互动装置《木兰》,使用了记忆合金做绣片的骨架,探讨了变形材料技术与传统刺绣工艺结合的可能性。装置设定为10分钟开花一次,且很快就会枯萎,借此表达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QQ图片20181108142022

  丹麦艺术家Bitten Hegelundd的作品《Reflections of Moving Lines》采用了数码印花,经电脑调色的活性染料在帆布上呈现微妙的色阶,柔和而富有对比,令人赏心悦目。

  科技元素给纤维艺术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之变得璀璨夺目;同时把纤维艺术带进了时空穿梭机,让伴随人类演变千年至今的纤维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丰富的材料和科技的应用,使现代纤维艺术异彩纷呈。在“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还有很多来自各国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它们或新颖别致,或专注传统;或艳丽张扬,或朴素含蓄。美国知名纤维艺术家、诗人、美国拼布艺术协会主席琼·索尔茨在本届展览开幕式上说:“我有幸参加了历届双年展,目睹了双年展在世界上日益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力和凝聚力。各国艺术家从经验与传统材料来诠释纤维艺术,同时为展览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中心,得益于连续十届双年展的成功举办。纤维艺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现代丝绸之路上一道多彩的风景。




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文化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文化观察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 正本清源 版画40年的“承”与“变”

下一篇: 千余张地契亮相河北故城 历史跨度300余年

评论
评论列表
客服电话:0371-6575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