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

首页 >  文化圈 >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新地标 沈阳1905老工业遗址涅槃重生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新地标 沈阳1905老工业遗址涅槃重生

更新时间:2018-11-21     发布者:李佳慧     查看:1584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原标题: 沈阳1905:老工业遗址里诞生的文化地标

任斌 /文

沈阳市铁西区的兴华街,位于“十字金廊”一带,是沈阳最热闹的商圈之一。鳞次栉比的高楼、缤纷的橱窗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都在诉说着这里的繁华。在高楼的包围中,有一座低矮的建筑分外惹眼:石灰色的外墙,锯齿状的屋脊,像是在倔强地对抗着那些耸峙的骄矜,坚守一段故去的记忆。它的名字叫1905。在那一年,沈阳的第一个工业企业诞生了。

这座建筑,曾是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在这里曾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在一座座工厂搬迁后,它也成了昔日铁西老工业区交通干线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厂房;而如今,在一番整葺之后,它以文化创意园的形式重新回归沈阳人的视线。

图为1905文化创意园屋脊

当比利时遇上沈阳:烟火气中的文艺范儿

在这座改造的厂房里,1905文化创意园的当家人徐比莉大方地为前来的记者做着导览。她不过三十上下的年纪,简约的西装、精致的妆容,举手投足都透着职业的干练,而略带东北味的普通话却又让人感到亲切。与她交谈,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比利时华裔。

“你的中文怎么那么好?”我问道。

“被我爸逼的啊”,她笑。

童年学中文的经历算是她一段“痛苦”的回忆。从小学校里就没有中文课,周围的小朋友都说法语。父亲便在周末给她和弟弟请家教,逼着他们学习这种“无用”的语言,每次几个钟头。“那时真觉得中文是天下最难的语言了,”会四门语言的徐比莉说道,“不过现在看来,很庆幸自己把中文学好了”。

图为徐比莉在1905文化创意园里的“木木小剧场”做导览

2011年随家人来沈阳时,这个祖籍浙江的姑娘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东北工业城市。在她的记忆里,那时沈阳的天还是灰蒙蒙的。

可是,她还是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沈阳最吸引我的是烟火气”,她说道。在沈阳的老街徘徊,和朋友一起在小店撸串、喝老雪,那种“嗨”是当年的徐比莉在异国未曾感受到的。“沈阳人,热情、直爽,没有距离感。他们啥事都不藏着掖着,喜欢你就推心置腹,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实在。”

虽然,用徐比莉的话说,自己“已经是半个沈阳人”,但是她也会怀念在比利时的精致生活。逛画廊、看艺术展、话剧、听LiveShow,这些都曾是不可或缺的日常。“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她想把这种理念和国际前沿的艺术内容带给沈阳的朋友,这促使她让1905这一工业遗址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2012年,在她接手园区时,这里80%的店面还都在做餐饮,除了一两家,其他商户生意惨淡、相继关张。于是,徐比莉下定决心,将整个园区重新改造。于是,小剧场建起来了,LiveHouse里的音乐响起来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和手艺人在这里落户,一场场展览、演出也拉开了帷幕——1905也有了一个文化园区的样子。

不过,起初并非一帆风顺。

“做艺术嘛,是需要前期投入,但我最心疼的是精心准备的内容,很多人不理解“,徐比莉说。”在开始起步的阶段,艺术家的作品拿来了,结果连我的员工都说:‘比莉,这是啥呀?我都看不懂,咱能不能别摆了?”

图为文创产品展示区

这一切并没有让她动摇。她一方面还是坚持做纯粹的艺术,每年会邀请海外艺术家,在沈阳举办展览、进行驻留创作、举办艺术交流沙龙:另一方面,她也尝试把沈阳的地方特色与艺术结合起来,做接地气的东西:她请本地艺术家办画展,蒸汽朋克的画风里散发的是沈阳的重工业气息:她邀请艺术家合作设计艺术衍生品,于是枫丹白露派的《加布里埃尔姐妹》有了“花毛一体”版,《马拉之死》的男主角手握羊肉串演绎了一出“麻辣之死”,再配上沈阳工厂老师傅的不锈钢饭盒、大妈买菜的网兜和粮票,满满的回忆。

图为1905戏剧节期间,北京风雷京剧团作品《网子》谢幕时场景

徐比莉说,这些年,她明显感受到,沈阳对于艺术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她说,这是1905和大众审美情趣的“相向而行”。在今夏的“犀牛市集”上,上千家商户、手工艺人报名,客流量近30万人次;在小剧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剧目轮番上演,有脱口秀、相声,也有默剧、话剧、歌剧、舞剧,还有昆曲,从昔日的门可罗雀,到如今已经是场场爆满……

老表店传人:守护时间“系统”是种使命

在建筑顶层有一家表店,徐比莉说,这里是沈阳的“钟表馆”。

掀门帘进屋,铃铛一阵响。抬眼望去,店面虽不过数平,几个展柜却是琳琅满目:从硕大的自鸣钟,到各类钟摆、怀表、手表,到细小如芥的零件,不一而足。侧耳倾听,滴答声从四面传来,似在讲述着它们曾记录的光阴。

店主听到有人来,并不抬头,先是把手头的一点活儿做完,才摘下了“寸镜”,和我们聊起来。他说,以前老表店,客人进门有铃铛问候,师傅不耽误手里的活儿,这是规矩。

图为刘明琦在维修手表

店主名叫刘明琦,是最早入住1905的商户。“祖上四代都是做钟表的,问问沈阳的老人,泰丰表店,他们应该听说过。”

在小店开张前,刘明琦是个只买不卖的钟表收藏家。除了家传藏品,几十年来他收购的各类钟表数以千计。

“古玩交易其实很稳定,如果为了做生意,我根本不需要一个店铺,这只会增加成本。之所以选择1905,看重的就是这个老建筑的脊骨”。刘明琦指着屋墙上露出的一段钢梁,娓娓道来:三十年代的沈阳,是日本本土以外最大的工业基地。这种钢结构桥梁建筑如今在全中国也不多见。他希望,家族几代人的心血能在这样真实的、有历史厚重感的场景中展示。

在刘明琦看来,钟表沟通了人与时空,是多种学科成果的结晶,也体现了一国工业的水准。

“现在我们一提到手表就会想到瑞士等欧洲国家,可是你知道吗?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钟表制造业曾经历过一段辉煌,其系统制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性能可以和当时标准化生产的瑞士经典机芯相媲美。除了上海、北京、天津的几个品牌,我们辽宁的红旗、金杯、百花都是佼佼者。”他不无骄傲地说道。于是,他这些年花了大把功夫用来修复这些老表,让它们焕然一新,再次“上岗”。

图为表店印象

自小店开业以来,不少人来过,有学者,有同行,有普通的游客,也有当地的领导,刘明琦会跟他们讲起那一件件钟表背后的轶闻。他更希望,通过这种展示,终有一天,他所收藏的这个钟表“系统”能走进博物馆,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后人。“我觉得,守在这里,是我的一种使命”,他说道。

游子归来:开一家独立书店,为了家乡

文创园里最大的店铺是一家书店,名叫“离河”。

河,就是那条横穿沈阳的浑河。店主高明就住在浑河边上。为了生计,他曾远走他乡。他也曾为了开一家心爱的书店,从北京返乡,变卖房产……他说,所谓“离河”,正是人生中、故事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

若在书店驻足片刻,你会嗅到书店老板特别的书品。没有广告语、横幅、易拉宝,也没有畅销书撑场,相反多了一些市面不多见的小众货,比如国外的原版书、老CD和黑胶。

书店是夫妻档,看摊、卖书、上货往往全是一个人的活儿。

图为书店老板高明在整理书架

“我当然知道畅销书赚钱,可那些不是我想推荐给读者看的”,高明说道。“我觉得做什么都要有敬畏心。我很喜欢那句话,好书店,不在于有什么书,而在于不卖什么书。”

店中有一段楼梯,通往三层,两面是陈列书籍的壁柜,颇有些“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的意味。偏偏老板在立着一块牌子,上书:请勿拍照。

“有人拍照不好吗?发发朋友圈正好可以帮你做宣传啊?”我问道。

“我觉得,爱拍照的人招来的也会是爱拍照的人,而我的书店是给看书人的”,他答道。

高明曾是一名记者,与身为作家的妻子在北京打拼,收入尚可。几年前,为了圆“书店梦”,他们回到了老家,开了一间小书屋,然而却只能是勉力支撑。“有的时候,一礼拜营业额才几百块钱。我真的曾想过放弃,重新回北京算了”,他说到。

就在今年,他和1905相遇了。就在犀牛集市上,他的书摊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也得到了徐比莉的关注。两方一谈即合——高明终于有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书店,而且还是在这样一个透露工业精神的地方,安插上自己的书架;而1905也因为有了“离河”,其“文化生态链”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现在有时一天的营业额就能有几千块钱,我真的很感谢(徐比莉),给了我那么大的支持和信任,能让我能把书店这门生意继续做下去”。

高明说,他的梦想是做一个能代表家乡、代表东北的“血统纯正”的独立书店。“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万圣(书店),南京有先锋(书店),我们沈阳呢?至今没有一个响当当的独立书店品牌。有人说,沈阳是文化沙漠,而我不这么认为。我们有历史,有过灿烂的文化,有很牛的报纸、出版社。而我想作为一个沈阳人,我得做点什么”,高明说。

摄影师:相识于喧闹,爱上其静好

就在书店里,一个学生样子的人正在翻阅书籍,记者上去攀谈。他叫林小峰,算是1905的常客。

林小峰是本地人,从当年老厂房改造动工,他就一直关注这里的变化。“有一段时间,到处都是餐馆,现在是沈阳的一个文化聚集区了。”他谈道。

重新认识1905,是在几年前的犀牛市集上。各色的摊贩,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林的眼里像是一场“运动”。不过,相比于市集的人声鼎沸,林晓峰更喜欢平日里1905的安静。

“在这里,不管是看个展,还是听公开课,或是看会儿书,感觉就能静下来,暂时躲避城市的浮躁和快节奏。”

图为林晓峰在书店一角阅读

林小峰目前在学习影视摄影,平时要拍一些片子。他说,每次到1905,总能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一些灵感和素材。

近年来,沈阳市高校一直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但在林晓峰眼里,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专业的同学,对于艺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始终不高,更不要说普通市民。他认为,1905文化创意园一方面成了“文艺青年”的集散地,另一方面也把艺术的门槛降低了,为普通受众提供了一个接触艺术的入口,让艺术回归到人群之中。

民营企业,纳入主流

徐比莉说,“我一直相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当1905一群创业的小伙伴走向成功时,她也和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那就是,把1905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标签。

图为1905文化创意园一角

她很高兴,自己选对了立足之地。“这些年,政府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而最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政府对于我们民营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沈阳国有剧院和艺术团体很多,以前的文化产业是他们的天下。如今呢,我们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也被融入了主流文化圈,获得了政府在宣传和项目上的支持。如果当初我选择在欧洲发展,不知道到现在项目能不能批下来:而在沈阳,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她笑道。




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文化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文化观察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 山西:“五大抓手”推动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

下一篇: 推进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沉湎”变沉淀

评论
评论列表
客服电话:0371-6575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