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

首页 >  文化圈 >  萌娃唱川剧 四川持续推动“川剧进校园”常态化

萌娃唱川剧 四川持续推动“川剧进校园”常态化

更新时间:2018-11-20     发布者:李佳慧     查看:121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成果喜人 融入民族非遗元素

“不由人阵阵好欢笑,笑煞笑……”28日,展演刚开始,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带来的传统川剧《拦马》就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小演员们平均年龄不到10岁,却演得有模有样,唱腔、台风、扮相丝毫不输专业川剧演员。在随后两个多小时的展演中,小朋友们的一招一式更是展示了全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的喜人成果。有观众感叹:“小演员们不仅还原了折子戏的经典桥段,还将课本里的故事、寓言,传唱千年的英雄故事等进行改编,用川剧的形式鲜活地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这种传习形式特别棒!”

据介绍,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前3届展演都集合了省级艺术科研、戏曲表演与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不仅让中小学生走上舞台展示所学技艺,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全新探索。相比往届,本届展演活动还融入了大量民族元素和非遗文化,塑造了属于孩子们独特的舞台艺术形象。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劳动之余,羌族人民以甩肩铃为乐,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舞蹈——肩铃舞。当天展演现场,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小学带来的川剧节目《百鸟朝凤》就将羌族肩铃舞完美地融入川剧表演中,赢得满堂喝彩。

“我们的道具是羌族独有的羊皮鼓,服装还运用了国家级非遗——羌族刺绣。”据凤仪镇小学教师王明美介绍,节目通过拟人化手法演绎森林中的鸟儿们嘲笑和孤立一只勤劳的鸟儿,在发生地震后,被孤立的鸟儿伸出援手帮助大家的故事。“通过加入羌文化元素,让孩子在传习川剧的过程中感受友谊的珍贵,一举两得。”王明美说。

除此之外,来自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大坝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将神秘壮观的国家级非遗——大坝高装搬上了舞台。他们演唱的川剧名段《人间好》在一颦一笑间“萌化”了现场观众。据该校负责人透露,为传承弘扬高装文化,兴文县在大坝苗族乡举办川剧培训班,聘请专业川剧团老师亲自授课,教授基本台步、身段身法、唱腔吐字等基本功。

寓教于乐 传播弘扬正能量

戏曲为媒,传递正能量。本届展演活动的参演节目内容丰富,既有《智斗》《拦马》等传统川剧片段,也有川剧童话剧《康河鲤鱼跃龙门》、川剧课本剧《向往》《花木兰》等。

成都市康河小学自2012年开展“川剧进校园”活动以来,已经成为成都市川剧院少儿培训基地。为更好地展现多年来“川剧进校园”的成果,本次参演剧目《康河鲤鱼跃龙门》剧本特邀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编剧、电视剧《伪装者》编剧张勇执笔,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重新讲述了鲤鱼跳龙门这一民间传说。“我们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要让孩子们真正领悟到川剧的魅力。”康河小学德育主任王籽丁表示,中国戏曲其实离孩子并不遥远,只要传承方式更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孩子们会很容易接受。据她介绍,为更好地普及川剧艺术,该校创编了一套川剧课间操。同时,学校课题《涉农学校学生川剧社团对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研究》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

宜宾市南溪区丽雅小学校带来的川剧《向往》改编自红色经典人物形象小萝卜头的事迹,加入了大量卡通元素,让川剧儿童化,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中,真正感受到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们希望用川剧来讲红色故事,让更多人记住革命先烈的故事,彰显榜样的力量。”据宜宾市南溪区丽雅小学校长助理蒋伶俐介绍,学校从2015年起成立了川剧社团,组织川剧知识讲座,观摩经典曲目,培养了一批对川剧感兴趣的小戏迷,同时学校还邀请了当地川剧老艺术家和南溪区川剧研究院的老师为孩子们分行当授课,每周四节课,涉及变脸、水袖、顶灯等多个经典川剧绝技。

此外,四川广安实验学校则通过传统戏剧展示了山里娃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感人故事。据该校教师方红艳介绍,川剧节目《情系山里娃》是学校老师根据学校常年资助贫困学生的真实事迹艺术加工创作而成。“进行现实题材创作是一个大胆尝试,参演的17个孩子也都是零基础,我们必须在无数次的演出中不断学习、打磨,让孩子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当下生活。”

兴趣渐浓 川剧助力艺术教育

在着力振兴川剧的同时,四川格外注重将川剧艺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如今,在广大中小学校中,推广和传承川剧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达州市首个开展“川剧进校园”活动的学校,达州市通川区文华街小学近年来通过川剧大课间、成立川剧社团、编撰川剧教材等方式,普及川剧取得明显成效。未来,学校还将川剧和其他剧种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师生对川剧的鉴赏能力。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则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学校的“同行学院”,成立了川剧社团,不仅足额保障川剧艺术教学、川剧排练及演出方面所需的全部资金,设立川剧训练室,为川剧社团购置演出服装、道具和相关器材,还特聘彭州市川剧协会专业导师每周四下午对学生的唱腔、台步、动作等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如今,西郊小学川剧社团从组建之初的20人发展到了125人。

学校对孩子的川剧启蒙让他们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双滴溜溜转的眼睛,一把脆生生的嗓音,达州市通川区文华街小学的牟思绮在上一届展演中,凭借在《红灯记》中的亮眼表现,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肯定,成了“小戏骨”。今年牟思绮继续在《智斗》中挑大梁,饰演女主角阿庆嫂。“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唱腔和身段进步很大。和小铁梅相比,这次饰演的阿庆嫂是一位30多岁的妇女,所以我的舞台表演需要端庄大气。”牟思绮说。

“我觉得川剧的服装很美,唱腔很吸引人。”12岁的羌族小女孩陈茂珊通过参演《百鸟朝凤》迈出了学习川剧的第一步,她下决心要成为学校即将开设的川剧班的第一批学员。

“孩子在校学了4年的川剧,变化特别大,越来越自信了。”成都市康河小学学生周渝霖家长表示,随着孩子舞台表现力越来越强,他对川剧的兴趣也越发浓厚,经常在家自主练习。“如果孩子未来打算入行,我们将无条件支持。”




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文化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文化观察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 蚌埠花鼓灯展演周成为“玩灯人”的节日

下一篇: 花鼓戏优秀剧目齐“湘聚” 展示魅力谋未来发展

评论
评论列表
客服电话:0371-65756110